过滤精度表征现状
目前,我国对过滤精度的定义没有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过滤精度的定义五花八门。 综合起来过滤精度有以下几种定义:
定义 1:多孔材料(过滤器)能够滤除的固体颗粒的公称尺寸。
定义 2:多孔材料(过滤器)能够滤除按重量计 98%的大于某一尺寸的颗粒,该颗粒尺寸值即为名义过滤精度。 有的行业采用能够滤除按重量计 95 %的大于某一尺寸的颗粒,确定名义过滤精度(也称为公称过滤精度)。
定义 3:多孔材料(过滤器)允许通过的最大颗粒尺寸,或拦截的最小颗粒尺寸,一般用最大孔径表示,一般成为绝对过滤精度。
定义 4:多孔材料(过滤器)上游单位容积中大于某一给定尺寸的颗粒与下游单位容积中大于同一给定尺寸的颗粒数之比即 β 过滤比(也称为 β 值)。
定义 1 中的固体颗粒的公称尺寸究竟是什么,没有明确,是颗粒的最大或最小长度,还是等效尺寸或等效直径,无法知晓。 定义 2 按重量计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重量与粉末的有效密度有很大关系,密度不同,即使颗粒尺寸相同,其重量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粉末颗粒,按定义 2 表征的过滤精度是不同的。 定义 3 是根据按 GB/T5249《定》(等效采用 ISO4003) 测定烧结金属多孔材料的最大孔径而来。 但是,在标准[4-5]中已说明了两点:其一、最大孔径可能是材料的单一的局部缺陷,不代表材料的孔隙特性。 其二、气泡试验孔径测试不代表通过试样最大颗粒的测试,即过滤特性。 可以肯定的是过滤过程中,所有大于最大孔径的颗粒都可以被拦截, 但相同的金属多孔材料,因为孔隙形状的不规则性和过滤过程中涉及的其它现象,比最大孔径小的颗粒也是会被拦截的。 很显然,定义 3 用来表征过滤材料的过滤精度也不合适。目前,普遍采用并已经形成标准化的为定义4。
可见,过滤精度定义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方法不同造成结果的可比性差,有时还容易造成误导。
技术支持:
如何选择过滤设备—工况调查表
常见流体的粘度;
常见颗粒物的大小及设备选型参考;
常见流体化学适应性表;
选择过滤精度时微米和目数的关系;
常见管道尺寸对照表;
如何挑选合适的过滤袋-过滤芯;
过滤机理和形式;
过滤行业中的常用术语;
过滤行业常见的单位换算;
过滤的种类及模式;
过滤行业中的一些名词定义;
常见颗粒物粒径大小;
常用压滤机滤布分类;
过滤机理;
几种过滤方法能耗分析;
几种金属颗粒和化合物粒径分布;
颗粒尺寸和对应的过滤分离方式;